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将上市 女性并非从此高枕无忧
7月18日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消息称,2016年7月12日,总局批准葛兰素史克(GSK)公司的预防用生物制品——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,以下统称HPV)吸附疫苗的进口注册申请。
几乎同时,葛兰素史克方面也发布了这一消息,希瑞适(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[16型和18型])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,用于9到25岁女性的接种,采用3剂免疫接种程序,并有望在明年年初正式上市。
这对于中国年轻女性而言,说是一个“福音”并不为过,甚至有人称“为此等了10年”,因为这是2006年首支HPV疫苗在美国上市后的第10个年头。
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高发生殖器官恶性肿瘤
2003年,年仅40岁的香港明星梅艳芳因宫颈癌香消玉殒,这个与女性相关的癌症名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。
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(WHO)发布的《子宫颈癌综合防治基本实践指南》(第二版)数据显示,在2012年,全球范围内新增宫颈癌病例诊断528000个,266000名患者死于该疾病,疾病致死率50%,几乎平均每分钟即检查出一例新发病例,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女性死于宫颈癌。
对我国女性来说,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高发生殖器官恶性肿瘤。据2016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(NCCN)宫颈癌治疗指南的数据,我国每年约有13.15万新发病例,占全球28%以上。
文献显示,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)密切相关,而HPV疫苗是目前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。(从严格意义上讲,HPV疫苗分为治疗性HPV疫苗和预防性HPV疫苗,治疗性HPV疫苗正在研发阶段,预防性HPV疫苗已经上市。本文如无特殊说明,HPV疫苗均指预防性HPV疫苗)。“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的疾病,有些生命的代价不该付出。”在妇产科肿瘤门诊,经常会遇到相对年轻的宫颈癌患者,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者容易被忽视,所以患者来医院就诊时,病况往往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。
根据肿瘤的分期以及接受手术或放化疗治疗手段的不同,宫颈癌患者的诊疗费用大约在几万元左右。除了经济压力,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社会文化背景,患者和家属承受的社会心理负担,对于夫妻感情、家庭生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
民间曾流行赴港接种HPV疫苗
目前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已经批准了3种HPV疫苗,分别是默克公司的Gardasil(又称加卫苗、加德西、佳达修)及Gardasil 9(佳达修,9价重组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)和葛兰素史克的Cervarix(又称希瑞适、卉妍康)。
Gardasil为覆盖HPV16、18、6、11的4价疫苗,Gardasil 9为覆盖HPV16、18、6、11、31、33、45、52和58型的9价疫苗,Cervarix为覆盖HPV16和18的2价疫苗。4价疫苗最早于2006年获得上市许可,2价疫苗于2009年获得上市许可。其中Gardasil 9为2014年方获批准的新疫苗。
10年来,HPV疫苗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已达数千万例;世界卫生组织、美国疾控中心、加拿大卫生部等国际主要卫生机构均推荐使用,加拿大中小学部分年级也将该疫苗纳入计划免疫。
由于我国药品审评中心采用与欧美及WHO不同的疗效终点指标等原因,HPV疫苗在国内上市进展相对缓慢。
在我国,有11家药企递交了HPV疫苗的临床申请,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共有7家(含国内5家和已申报上市进口的两家),其中葛兰素史克的希瑞适是首个获批上市的HPV疫苗。
据7月18日葛兰素史克公告内容,HPV疫苗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历时6年,参与研究者6000人,研究结果与全球临床研究的数据一致。因此,从2005年申报临床、2012年申报上市,到2016年7月15日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理状态为“审批完毕——待制证”,希瑞适走过了10年历程。
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接受媒体采访时,曾呼吁早日引进预防宫颈癌疫苗,称该疫苗每年能使我国超过1000名女性避免患上宫颈癌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也曾呼吁,疫苗迟迟不能在中国上市,意味着整整一代女性将失去宫颈癌免疫预防的机会。
国内相关疫苗的“短缺”和女性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,甚至催生了“组团去香港、去国外打疫苗”的现象。
今年32岁的程小卉(化名)是在上海工作的金融白领,两年前,同事因为宫颈癌离世,让她第一次近距离认识到这个疾病,也忽然觉得“死亡可能并不遥远”。
“在网上搜索了很多信息,后来知道宫颈癌虽然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,但是可以预防。可惜我当时已经过了最佳接种年龄,已婚,有了性生活。”程小卉算了一笔账,自身条件已经过了最佳接种时期,疫苗效果会打折扣。半年内3次往返香港要合理规划工作假期,接种3剂疫苗大概需要3000元人民币左右,交通、住宿费用不菲……最终,她放弃了去香港的疫苗接种计划,转而在国内医院进行常规的TCT筛查。
被誉为“白富美”的HPV疫苗,在美国零售价约为130~150美元/剂,在香港约为800~1500元港币/剂;在某购物平台,输入“HPV疫苗”搜索,可以发现数10个卖家,价格集中在全程2500~4500元港币之间。
根据2010年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汇总,我国11~17岁青少年人数共约9994万,其中女孩约有4582万,HPV疫苗上市后,对于国内的接种适宜人群来说,市场潜力巨大;而境外产生的相关经济支出或将降低(不是完全没有,因为国内上市的是2价疫苗;香港和国外的4价或9价疫苗覆盖面更广)。
但疫苗从获批到企业生产,再到用户实际可用,仍需一定时间。
宫颈癌预防:除了疫苗 别忘了定期“筛查”
据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媒体中心发布的实况报道《人乳头状病毒和宫颈癌》,“并不是感染了HPV就一定会发展成宫颈癌。HPV有100多种亚型,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,约90%的HPV感染可在感染后的数月至两年内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,不会导致长期的危害。”只有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(发病过程10~15年),才能发生宫颈癌。
“门诊中,经常会有患者问我,是不是有了疫苗,就可以高枕无忧了?答案是否定的。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永军说,HPV高危感染有很多类型,其中16和18型所占比例最高,约引起70%的宫颈腺癌或宫颈鳞癌病变,且没有特效药物。因此,适用以上两种类型病毒的2价疫苗,一级预防效果显著。
“若感染其他亚型的HPV病毒,一样有罹患宫颈癌的风险,这大概占近30%的比例。”王永军说。也就是说,即使打了适用16和18型病毒的2价疫苗,但是仍有至少30%宫颈癌得不到有效预防。所以,即使接种了疫苗,定期筛查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据了解,即便是4价或9价疫苗,虽可以额外提供另外几种高危免疫,但是依旧不能覆盖所有高危亚型。
而与疫苗同样重要、且和HPV疫苗的接种状态无关的预防手段是宫颈癌筛查。2013年WHO发布的指南中指出,以细胞学和HPV检查方法为主的宫颈癌筛查计划已显著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,宫颈癌发病率下降了60%~90%。
2016年,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推荐21~29岁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,联合筛查不推荐用于30岁以下女性;30~65岁女性,优先推荐每5年进行一次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,也可以每3年进行1次细胞学筛查。对于此前筛查结果为明确阴性和无CIN2或更高级别病变的妇女,65岁后应停止任何方式的筛查。
因此,尽管HPV疫苗是宫颈癌预防的重要一步,但是还不能取代常规的宫颈癌筛查。公开数据显示,相比偏远地区,在发达地区通过细胞学及高危病毒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比例更高。
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陶黎纳看来,HPV疫苗获批上市,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最大的意义在于“改变疫苗只是儿童接种的旧观念,树立所有人都需要疫苗保护的新观念”。
而扩大妇女“两癌”(宫颈癌、乳腺癌)检查项目覆盖范围, 加大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,也是国家层面在“十三五”时期,做好妇幼卫生保健的重要举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