哮喘患儿不能运动?大错特错!
孩子患有哮喘,校园内的体育课不能上,校外活动很少参加,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多走几步路都很担心哮喘发作,难道患有哮喘的孩子一生都与运动无缘吗?
“其实,不让哮喘患儿运动是不对的。”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主任吴冬梅表示。
A儿童哮喘初次发病 多在5岁以前
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,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。这种慢性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,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,当接触多种危险因素时,如冷空气、尘螨、食物、霉菌、花粉、动物毛皮屑以及病毒、细菌等,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,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、气促、胸闷或咳嗽等症状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2015年发起了《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》,哮喘发病年龄80%在5岁以前,且有逐渐提前的趋势。男孩比女孩多,约为2∶1,患者当中1/3有哮喘家族史,1/4患儿同时患有湿疹,约有1/2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,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。
B预防过敏 避免过敏性哮喘
“过敏性哮喘是儿童过敏疾病之中困扰最多,也最严重的一种,可由多种因素诱发,如感染、气候变化、过敏、剧烈运动、非特异性理化因子等。”吴冬梅说,发作的症状为咳嗽、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喘息声,在清晨或夜间最常发生,也有一部分患者只表现为持续的慢性咳嗽。很多患儿在呼吸道感染恶化为哮喘前会出现一个警示,即夜咳增多,而且表现为繁咳,应引起重视。
儿童正处于智能、身体、免疫、心理等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,具有不断发育、不断完善的动态特点,尤其是在解剖学、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。儿童尚未发育成熟,出生时处于免疫不平衡状态,尤其是呼吸道黏膜SIgA较少,有效呼吸面积不足,抵抗力较差,更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,加之肠道菌群不稳定,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出现菌群紊乱或失调,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,更易发生过敏性疾病,表现为湿疹——过敏性鼻炎(包括过敏性结膜炎)——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历程。
在婴儿期表现为对鸡蛋、奶粉不耐受等,随年龄增长逐渐对海产品、坚果和某些热带水果,以及尘螨、花粉、部分药物过敏,“所以过敏儿童及哺乳期的母亲都要规避这些食物,以免诱发过敏,并同时补充微生态制剂(益生菌),调整肠道菌群,提高免疫力,预防过敏。”吴冬梅说。
另外,儿童剧烈运动时,经常会引起哮喘的发作。吴冬梅解释,运动诱发哮喘发作,是由于短时间内从肺泡经气道呼出并损失了大量水分,在物理刺激下,许多细胞产生并释放出能使平滑肌收缩的介质,同时可能有神经传导参与作用,结果导致反射性的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哮喘。
C合理运动不仅无害 还有利于哮喘治疗
过去,很多家长害怕哮喘患儿运动,担心运动会加重病情,因此不准孩子参加体育锻炼,甚至长期不让孩子上体育课。
现在发现,合理运动不仅无害,还有利于哮喘患儿的康复。相反,长期不运动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、身体抵抗力降低,反而容易诱发哮喘。吴冬梅说,建议哮喘患儿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运动。
吴冬梅建议哮喘患儿进行快慢步交替行走、慢跑、跳绳、骑自行车、广播体操等不太激烈的活动。推荐几种简单易行锻炼的方法:其一,踮起脚尖缓慢行走,甩开双臂捶打前胸后背,同时配合有规律的深呼吸;其二,双手叉腰站立,双足分开与肩同宽,慢慢深吸气抬起足跟,屏气3-5秒,深呼气时慢慢放下足跟;其三,甩臂高抬腿缓慢倒退行走,一定注意安全;其四,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,做扩胸、上肢交叉循环、双手按摩腹部等活动,坚持深呼吸,根据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运动量,至身体微微出汗且不感觉疲劳即可。掌握“循序加时间,渐进增步速,用力凭感觉,自己找适度”的原则。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,体育锻炼有利于骨钙沉积,对骨骼形成非常重要,可以提高峰值骨量,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。
“冬季锻炼能提高呼吸道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,一定要尽量坚持,注意室内外温差变化,衣着轻便,躯干部和头手足注意保暖,戴好围巾保护颈部,活动出汗不立刻脱衣以防着凉,活动前后适当补充水分和含电解质、维生素C以及钾的液体。夏季还可游泳,刺激皮肤感受器,提高抵抗力。”吴冬梅说。
儿童哮喘有其特殊性,家庭与医务人员的密切合作、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是控制哮喘的有效措施,积极地进行防治可以达到临床治愈,也可以防止儿童哮喘发展成为具有气道重塑的严重哮喘。在家庭做好生活管理非常重要,包括日常饮食、衣着、睡眠、活动等。治疗必须系统、规范、足疗程、个体化,不随意减量或停药,避免接触过敏源(变应源)、防止哮喘发作、保持病情长期控制和稳定,减少反复和复发。
吴冬梅建议哮喘患儿进行快慢步交替行走、慢跑、跳绳、骑自行车、广播体操等不太激烈的活动。推荐几种简单易行锻炼的方法:
1踮起脚尖缓慢行走,甩开双臂捶打前胸后背,同时配合有规律的深呼吸;
2双手叉腰站立,双足分开与肩同宽,慢慢深吸气抬起足跟,屏气3-5秒,深呼气时慢慢放下足跟;
3甩臂高抬腿缓慢倒退行走,一定注意安全;
4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,做扩胸、上肢交叉循环、双手按摩腹部等活动,坚持深呼吸,根据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运动量,至身体微微出汗且不感觉疲劳即可。